(来源:券研社)
“客户一个个流失,佣金一降再降,每天打着鸡血去拉开户,可回头一看,收入却连房租都难以覆盖。”
“每天早上8点晨会,晚上9点还在陪客户聊股票,手机一天24小时开机,但最后却被告知——业绩不达标,要么走人,要么降薪。”
如果你是证券从业人员,看到这些话大概率会心一笑:这不就是我的日常吗?越来越多的人心里涌出一句话:“真的不想干证券了。”可是,问题随之而来:如果不干证券,我还能干什么?
这篇文章,试着从行业现实出发,结合大量一线从业人员的心声,为那些迷茫在十字路口的证券人,提供一些思考与可能的出路。
一、为什么越来越多人“不想干证券了”?
证券行业曾经是高收入、高光环的代表:金领、白领中的白领,动辄年薪百万,朋友圈里永远是最“亮”的那群人。可如今,很多证券人却在默默计算着下个月能不能付得起房贷。
1. 佣金战让行业彻底失去了护城河过去经纪业务是券商的摇钱树,客户一个电话,证券人就能轻松赚取佣金。但随着互联网券商崛起、零佣金大战打响,开户不再稀缺,佣金无限压缩,经纪人收入锐减。一句话:客户还在,钱没了。
2. 裁员潮一波接一波2025年以来,证券公司“优化”成了高频词:大批营业部关停,部门合并,营销团队大幅裁撤。年初在某券商刚坐稳位置的新人,年底可能就被通知“你可以走了”。
3. AI正在替代人类的一部分价值ChatGPT、智能投顾的普及,让很多客户开始质疑:“我为什么要找一个人类顾问?机器人给的建议可能更专业、还24小时在线。”这对传统证券从业人员是沉重打击。
4. 工作压力与生活失衡高强度业绩考核,长时间无休止地陪客户,节假日要么在营业部加班,要么在客户饭局应酬。很多证券人吐槽:“这不是工作,是卖命。”
于是,越来越多人心里有了那个声音:“干不下去了,我要走。”
二、为什么你还没走?
明明每天都喊着“不想干了”,可为什么大多数证券人还在岗位上硬撑?
1. 行业惯性太强很多从业人员一毕业就进了券商,做了五年、十年,除了证券,好像不会干别的。跳槽的念头一有,马上就被一句话堵回去:“除了证券,我还能干什么?”
2. 对高收入的幻想还在虽然当下收入低,但行业里仍有极少数人能赚到钱。大家心里抱着侥幸:也许下一个牛市,我就能翻身。
3. 社会认同感与面子“证券从业人员”这身份,听上去体面又高端。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混不下去了,更不愿意去做看起来“掉价”的工作。
4. 离开的成本太高房贷、孩子教育、父母养老,现实的压力摆在那。换个行业可能要从零开始,收入骤减,谁敢轻易迈出这一步?
所以,证券人每天在朋友圈喊“想辞职”,但转身第二天照样去营业部打卡。
三、如果真的不干证券了,我还能干什么?
这是最现实的问题。
我们不妨把证券人的核心能力拆解一下:
客户关系维护能力:你懂得如何和人打交道,如何处理关系。
金融产品理解能力:基金、股票、债券、衍生品,你至少都了解过。
信息捕捉与解读能力:你能快速消化宏观、行业、公司新闻。
抗压能力:你早已习惯高强度工作与考核。
这些能力,放在其他行业,依旧是宝贵的。
下面我总结了几个现实的转型方向:
1. 转型到银行或保险银行理财经理、保险代理人,本质上也是金融销售,但收入模式更清晰,客户黏性更强。很多前证券人转去银行保险,收入反而稳定了。
2. 投身财富管理/独立投顾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提升,独立投顾正在兴起。虽然起步难,但这是一个可能长期发展的方向。你过去积累的客户资源,完全可以转化为新业务的基石。
3. 金融科技/互联网公司券商正在被科技公司侵蚀,既然敌人这么强大,为什么不加入他们?金融产品经理、风控、数据分析、智能投顾平台的客户运营,都需要懂金融的人。
4. 转型做企业的投融资/财务岗位很多上市公司、成长型企业需要懂资本市场的人才。你在券商学到的估值、研究、融资知识,在企业里可能比在券商更受重视。
5. 完全换赛道:地产、教育、医药、消费品证券人最大的财富是人脉与销售能力。很多人转行做房地产、教育培训、甚至消费品销售,都能活得不错。你带走的不是职位,而是你对人的理解。
6. 创业有资源有积累的人,可以考虑做小而美的创业:财经自媒体、投顾社群、投资培训班、小型财富管理公司……这些在当下都是真实可行的路径。
四、走出迷茫:转型的关键步骤
说转型容易,真正去做,却难得要命。那么,具体该怎么走?
第一步:彻底认清现实不要再幻想“下一个牛市一定让我翻身”。牛市来了,赚大钱的永远是少数人。与其抱幻想,不如早点接受现实。
第二步:盘点个人优势写下你过去的工作内容、客户资源、专业技能。问自己:哪些能力可以迁移?哪些资源可以转化?
第三步:设定过渡期不要一拍脑袋裸辞。可以给自己6-12个月过渡期,边工作边尝试副业或兼职,慢慢试水。
第四步:找到新赛道的入口你想去银行,那就从基层客户经理做起;你想去企业,就先找中小企业的投融资岗位;你想做自媒体,就先从小视频、公众号开始尝试。
第五步:重塑身份认同不要再抱着“我是证券人”的标签。你要学会以新的身份介绍自己:“我是财富顾问”“我是投资教育从业者”“我是企业投融资经理”。
第六步:敢于放下过去的光环最难的一步,是放下面子。曾经你可能年薪百万,如今转行可能只有年薪二三十万。但别忘了:稳定和未来比短暂的虚荣更重要。
五、案例分享:他们是怎么走出来的?
案例1:券商客户经理 → 银行理财经理小李在券商干了8年,客户不少,但收入逐年下降。去年跳槽到一家股份制银行做理财经理,客户资源一转化,业绩很快上手。虽然收入没过去牛市高,但稳定性大幅提升。
案例2:投顾 → 财经自媒体博主老张原来是某营业部的投顾,每天写报告没人看,最后干脆开了一个财经公众号,写股民关心的“通俗版研究”。一年时间,公众号粉丝过10万,现在广告收入、课程收入加起来,比在券商还多。
案例3:分析师 → 企业投融资95后的小王在研究所干了三年,工资微薄,压力巨大。跳槽到一家上市公司做投融资,专门对接券商、投行、基金。收入翻倍,工作节奏反而更合理。
这些故事说明:证券不是唯一的出路。只要敢走出来,你会发现新的天地。
六、给还在证券行业的你:三句话
别再自我PUA了。 如果你真的觉得不适合,就勇敢走出来,不必内耗。
证券不是天花板。 你的能力可以迁移到很多地方,别被身份绑架。
人生是长跑,不是短跑。 离开证券,不代表失败,而是进入下一阶段。
结尾:一段真心话
很多证券人把自己困在一个伪命题里:“不干证券了,我还能干什么?”其实问题的本质是:你敢不敢重新开始?
证券行业教会你拼搏、抗压、看透人性,这些能力放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浪费。离开它,不代表失败;留下来,也未必是耻辱。
关键是:你要活得自在。当某一天,你不再被KPI和佣金折磨,不再被客户电话支配,而是能够从容选择生活与工作的节奏时,你会发现——这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。
所以,如果你真的不想干证券了,不要怕。外面的世界,比你想象的更大。
旗开网-炒股选配资-安庆股票配资-股票十大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