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财经”杂志报道——
中国少子化冲击学前教育,多名专家预估,今年可能会有约2.6万所幼儿园关停,相当于每天关停71所幼儿园;
到了2030年,全国幼儿园数量可能减至约16.37万所,即未来每年平均关停约1.5万所。
“教育部”数据显示——
我国幼儿园数量自2022年首次出现负增长,之后连续三年下降,三年累计关停4.15万所幼儿园,降幅14.08%;
2024年全国幼儿园共减少2.11万所,即每天有50多所幼儿园关停。
这种收缩并非偶然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: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954万,较2016年的1786万近乎腰斩。
人口结构的剧变,正沿着教育链条逐级传导。
Ⅱ
就在幼儿园关停潮愈演愈烈之时,大多数的城市正在不遗余力,大兴土木,疯狂新建和扩建各级学校。
合肥,投资15亿元的“未来学校”正拔地而起,恒温游泳馆、科创实验室等设施一应俱全;
成都,2024年通过新建、改扩建等方式建设投用学校96所,涵盖各学段;
深圳,2024年全年新建、改扩建中小学130所以上;
南昌,2023年至2025年,全市中小学校新建扩建项目共73个,其中新建58个,扩建15个,估算投资147.9亿元。
......
问题是,现在看似巨大的学位缺口,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成为学位空置。
人口学者预测——
2030年小学适龄儿童将比2020年减少30%,2040年初中适龄人口将缩减40%。
这意味着,当前疯狂新建的各级学校,很可能在十年后沦为“教育空校”。
Ⅲ
城市的火热,与农村无关。
近十年来,因为“撤点并校”的实施,近5亿人口的农村,普遍现象是几个、甚至十几个村子才有一所学校,百里无校是常态。
乡村教育的凋零呈现“多米诺效应”。
教育部2024年报告显示——
全国乡村小学数量较2010年减少5.6万所,年均消失4600所。
在贵州黔东南,某村小最后一名公办教师退休后,23个孩子只能由代课老师带着上自习;
在河南信阳,空心化的村庄里,闲置的村小校舍被改成仓库,黑板上“好好学习”的粉笔字已斑驳模糊;
在新疆某县,近三年已有12所村小停办,最偏远的村庄孩子要到30公里外的镇上去上学。
......
这种失衡直接加剧了城乡教育差距。
2024年全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——
城市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是乡村的2.8倍,城区中学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35%,而乡村仅为12%。
当城市学校用智能白板上课时,一些乡村孩子还在使用父辈用过的旧课桌椅。
一出荒诞剧:一边是城市学校无序扩张,一边是乡村教育持续失血。
Ⅳ
城市教育的“扩张冲动”背后,是政绩考核与资本逻辑的双重驱动。
面对少子化与城乡差距的双重挑战,教育资源配置不能再“脚踩西瓜皮”。破解困局的关键,在于跳出“城市扩张-乡村萎缩”的恶性循环,建立以人口流动和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调节机制。
首先要给城市教育“降温”。
北京、上海已开始探索“学位预警-建设调控”联动机制:当某片区未来三年适龄儿童预测数量低于现有学位数80%时,暂停新建学校审批。
这种“事前预警”比“事后关停”更具智慧——与其让投资亿元的校舍在十年后空置,不如将资金转向教育质量提升。
更重要的是为乡村教育“输血”。
云南大理的实践值得借鉴:当地将城市闲置的教学设备调拨至乡村,组织城区教师定期轮岗支教,同时提高乡村教师津贴至月均4000元。两年间,大理乡村小学在校生回流1200余人,6所停办的村小重新开学。
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:乡村不是不需要教育,而是缺乏有质量的教育。
Ⅴ
2017年,“乡村振兴”战略首次提出。7年多过去了,各地还在不断攀比高城镇化率,还在将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向城市投入。
“乡村振兴”首要是教育振兴,只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够留住人,也才能吸引人。
教育均衡的本质,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。
当城市学校不再盲目追求“规模扩张”,当乡村教育能留住老师、吸引学生,所谓的“关停潮”与“百里无校”都将成为历史。
甘肃某县将撤并的乡村校舍改造成“乡村教育综合体”,既保留教学功能,又增设留守儿童托管、农民夜校,让闲置资源焕发新生——这或许正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生动注脚。
站在人口结构转型的十字路口,教育资源配置需要一场“从数量扩张到质量均衡”的深刻变革。
当我们在城市里为空置的幼儿园叹息时,更应看到乡村教育的巨大潜力。
毕竟,教育的真谛不是建造多少富丽堂皇的校舍,而是让每个孩子眼中都有光——无论他身在城市还是乡村。
旗开网-炒股选配资-安庆股票配资-股票十大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