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7年12月,南京沦陷的那一天,日军带来的不仅是毁灭的炮火,更是无法言喻的灾难。在这场灾难中,一支简单的钢笔未能阻止尸横遍地,但它却记录下了比炸弹更加残酷的事件。这一切由一名英国记者弗兰克·德丁通过纸与墨所书写,他将南京的血与耻留存于世。
当南京城陷落时,英籍记者弗兰克·德丁做出了一个决定:留下。他不是军官、外交官或医生,而是《泰晤士报》的一名驻华记者,手中唯一的武器便是一支钢笔、几张纸和一架照相机。12月12日,日军攻入南京主城区,中华门、光华门、中山门相继失守,傍晚时分,鼓楼区也成了战火蔓延的重灾区。德丁的住所距离日军的推进方向仅五公里。他意识到,随着主力的撤退,这里将变成一片废墟,堆积的是无尽的灰烬与死尸。
在这片即将沦陷的城市中,德丁并不孤单。还有十几名西方侨民选择了留下,他们组建了“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”,尝试把妇女和儿童集中转移至金陵大学、鼓楼医院等“安全屋”。尽管安全区仅限于城区中心约5平方公里的范围,但南京的全城面积却超过400平方公里。这种差距就像是用酒杯遮掩了火山口,实际上的规模和危机完全不对称。
展开剩余81%12月14日清晨,德丁第一次走上街头记录这场灾难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街上尸体横陈,密不透风……三十米就一堆,仿佛被收割的稻草。”当他走到中山东路时,看到两个中国妇女被强行拖进一个日军岗哨。几个小时后,他再次经过同一地点,看到这两名妇女,其中一人已死,另一人满身血污,衣衫不整。德丁并未靠近,只是默默记录了事件的地点、时间、受害人以及日军部队的编号。
德丁的记录方式几乎是机械化的。他将每一个事件的细节,包括经纬度、军队位置、尸体分布、受害人特征、现场草图等,准确无误地写在纸上。这些记录后来成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呈堂证据。12月14日那天,仅在南京城南的太平路与珠江路之间的六条街区内,德丁就记录了13起强奸事件,最年轻的受害者仅有10岁。
没有摄影助手,德丁只能在天黑后拍摄日军哨卡,借助昏暗的月光捕捉军装细节。他拍下一名20岁左右女性的尸体,尸体倒在破败的窗框旁,腿部有明显的撕裂伤,尸体旁边遗落了一只军靴。这一画面在他给伦敦总部的电报中被称为“人间最低的凄惨”。接下来的四天里,德丁几乎每天都要走9小时的路程,记录至少15起女性遭受暴行的事件。每走一公里,他都会看到五具裸露的女性遗体,许多都遭到严重的创伤。他在记录中写道:“这些不是战争,它们甚至不配被称为暴力,它们是残骸,是压在人心上的哀号。”
随着南京局势的恶化,上海、汉口等地的外籍记者纷纷撤离。英国驻汉口外交处在12月16日发电,要求所有英国记者限期撤离,以避免身份暴露。但德丁却毫不犹豫地回电:“我不走。”他简洁的理由是:“如果我走了,南京就只剩下尸体。”
12月17日起,德丁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,他主动联系南京安全区委员会,成为观察组的义务调查员,专门负责南京鼓楼以南片区的暴行记录。该区域人口密集,是南京大屠杀中妇女受害最严重的地方。12月19日,他目睹了又一起强奸事件。他在笔记中记下了细节:“一家四口,母女被拖进厨房,军人离开前不满15分钟。母亲尸体横卧在火炉旁,女儿尸体赤裸,身上多处刺伤。”他仔细测量了尸体与屋门的距离,记录下了现场的每一个细节,包括血迹和泥印,这些资料后来由国际安全区转交给了明妮·魏特琳。
德丁在12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:“南京没有防线,日军也不需要借口。他们只是寻找一切可以羞辱的对象,无论是人,还是这座城市本身。”12月22日,他抵达中山北路,记录下三名中国妇女被日军脱衣、吊挂在路灯柱上的事件。两名妇女被割喉,另一名受伤逃脱,并被转送至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医院治疗,成为大屠杀期间少数幸存的证人。
德丁的记录最终成为了他为南京留下的证词。他亲眼目睹了无数的暴行,每一行文字都代表着他对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暴行的见证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南京的这段历史,没有法律,也没有避风的角落,只剩下女人的羞辱和废墟中的尸体。”
1938年1月,南京的冬天没有雪,但寒冷的风却比雪更刺骨。日军已经控制了南京,而南京安全区逐渐变得名存实亡。1月4日,德丁前往鸡鸣寺一带,目睹了两起屠杀妇女并毁尸灭迹的事件。一天之内,他记录了两起惨剧,其中一名妇女被就地焚烧,尸体旁残留着衣物碎片和头发。他将这些都归档,并标注上自己的感受:“这是我记录南京的第二十三天。每一行字,仿佛在埋葬我的良知。”
德丁把所有的记录打包交给了德国记者拉贝,通过拉贝将这些资料通过秘密渠道送出南京,半年后这些资料被《泰晤士报》编辑部正式公开。这些证据在后来的东京审判中成为了重要的呈堂证据,尤其是关于南京女性的记录,成为了审判中不可忽视的部分。
弗兰克·德丁永远没有再回到南京。他的日记,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耻辱,也承载了他对人类良知的深刻反思。他写道:“我没有让南京沉默,我只是让人类记住这段耻辱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旗开网-炒股选配资-安庆股票配资-股票十大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